●记者 刘书田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发 盛佳鹏/摄
五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重要指示。
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犹如春风细雨中的种子洒落清华园。五年来,思政课程体系蔚然成林,思政育人成果桃李满枝。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开好思政课,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责任。五年来,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加强党的领导,以钉钉子精神严格落实“八个相统一”和“六要”要求,坚持全校“一盘棋”,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汇聚“大师资”,推进思政课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交上了一份颇具特色的清华思政育人答卷。
更受欢迎的思政“金课”:入脑入心“活”起来
2024年春季学期伊始,周四晚上的清华西阶教室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校党委书记邱勇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为同学们讲授新学期第一讲“形势与政策”课。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形势与政策”课堂现场
千里之外的课堂另一端,也有同频共振与同感共情。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7所高校103万名在校学生,通过雨课堂齐聚“云端”,一同走入清华思政课堂,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青海大学课堂
青海大学的同学用“奇妙”来形容这次别样的学习体验。“虽然相隔甚远,但是与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同学们共同关注党和国家发展,共同思考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是一次丰富见解和经历的宝贵机会。”
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大事。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思政课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2022年9月,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率先推出“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
“干货满满”“讲理分析透彻,让我明白了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新版“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评教中好评如潮,有97.1%的同学对课程改革表示满意,纷纷表示“这是很不一样的思政课!”
自2023年秋季学期起,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清华将新版“形势与政策”课程面向全社会开放。课程获得了中央领导批示,获评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入选人民网“2023年全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逐渐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一面旗帜。
打造出这样一门具有吸引力、引领力、影响力的思政“金课”,清华是如何实现的?
“金课”的打造要有准确的定位——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清华本科生必修的第一门“大思政课”。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第一粒扣子”系正了,就能更坚定地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
“金课”的好成色取决于内容——
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一条主线,针对数字中国与科技创新、“双碳”目标与能源革命等时事热点打磨课程,把问题导向贯穿课程始终,积极回答好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学生之问,引导年轻学子领会时代脉动与个人际遇的同频共振。
“金课”的成功来自师资力量的壮大——
采用“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的学习模式,邀请多位院士和杰出学者共同担任大课主讲人,并配套小班深入研讨,帮助学生“知全局”后“谋一域”,将国家形势与前沿政策落到实际生活中,点面结合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金课”的受欢迎也在于与时俱进——
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每一堂课,院士们都会精心准备,紧跟时事特点、深入浅出讲授。往往是头一天晚上发布的新闻和文件,第二天就热乎地出现在课堂上,展现出思政课上的“清华速度”。
“金课”的高质量更离不开机制的保障——
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独特优势。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党委书记邱勇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多次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的集体备课工作。学校通过成立授课专家组、课程工作组、课程助教组等多重机制保障,在摸索与尝试中推动构建清华版“大思政课”格局。
新版“形势与政策”课程不仅落实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叁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达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也为学校后续思政课改革“打了个样”。
“张桂梅现象、丁真现象某种程度反映了区域发展不平衡”“要做出各种味道的蛋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正为同学们讲授一堂妙趣横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
课堂上,冯务中将课堂讲授与雨课堂互动模式相结合,脉络清晰、“金句”频出,并不时抛出问题鼓励大家发弹幕实时交流,积极引导同学们从思政课的“客人”变为“主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是“关键课程”中的“重中之重”。他表示,2022年以来,学院在认真学习统编课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备课,贯彻“开门办思政课”,打造和打磨“叁套课件”,努力促进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逐渐形成既符合相关要求又体现清华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将思政课讲准、讲深、讲透、讲活。
在学校强有力的支持和系统的统筹谋划下,短短几年间,清华思政课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蜕变,一批批思政“金课”如春笋般涌出,有力地推动了全校聚力办好思政课、教师倾心讲好思政课、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生动局面。
更强大的思政育人队伍:立德树人“实”起来
每当有人问起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你在清华是负责教什么的?”多年前,刚刚登上讲台的她会说,“我是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
如今,她的答案变了。“我是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来教学生、培育人的。”
李蕉与学生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合影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清华思政课教师绝不仅是一名“教书匠”或一名“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他们(老师)站在那里就是一本教材,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在上完“形势与政策”课后,探微书院学生梁可感慨道。
眼里有四海,心中有广厦。新版“形势与政策”课之所以让同学们倍感振奋,是因为这门课做到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如何配齐建强“大思政课”专兼职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邱勇指出,要坚持全校一盘棋,选优配齐高水平教师队伍,统筹用好各方面师资力量,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努力成为潜心育人的思政课大先生,为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方面,要请大先生们以大视野和大格局引领同学们心怀“国之大者”。
大师授课真正将现实紧迫感带上了讲台。让上过“战场”的“指挥官”来讲战略,让经过“厮杀”的“战士”来讲斗争,真正把“炮火声”带回了讲台,让学生这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备军”,随着“先锋军”的视角看到了一线的“炮火”,从而更好地理解“两个大局”,自觉地把个人的学习成长与国家社会人类的发展结合起来。
授课中的专家名师
课程主讲教师戴琼海、聂建国、胡钰、彭凯平、贺克斌、白重恩等资深专家都以拳拳之心讲述着对事业的执着和对祖国的热爱。他们的故事浸润心田,令学生动容。
另一方面,要请青年思政课教师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作为2019年参加工作的“90后”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牧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建设的指示精神。
张牧云分享清华90后思政课教师成长的五年
在她看来,“90后”教师与“00后”大学生都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青年一代。“对00后青年学生而言,他们并不需要我们一味地‘硬灌输’,而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开展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
张牧云表示,“学校高度重视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帮扶、指导与培养。”通过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课题组“传帮带”集体备课、学校专家听课制度等多元化的方式,让新一代青年思政课教师成长起来,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以青年影响青年,青年思政课教师们引导学生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工物系学生李沛泽就深受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助理教授刘恩至的影响。他说,“刘老师课上深入浅出的讲述和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那份热情打动了我,让我开始主动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原着,思考这一历久弥新的思想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更有力的思政课程改革:铸魂育人“强”起来
面对一些思政课“抬头率”“点头率”偏低、效果不佳的问题,清华的改革有何特别之处?
坚持党的领导,是这场思政课大刀阔斧改革背后的有力支撑;把握问题导向,亦是思政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保证。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教授介绍,五年来,清华深度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初具成效,从工作体系、内容体系、目标体系、评价体系等多维度交出了一张高校思政育人的新答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题组2024年春季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会
从学校统筹多方资源到学院改革评价体系,从课组加强集体备课到教师提升能力动力,清华以建设“大思政课”为引领,既有内部协同,也有外部开放,形成了“学校-学院-课组-教师”四级联动的思政课工作体系。
学校加强顶层规划,统筹思政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建强由本硕博10门课组成的1个课程群,着力打造9个思政课程组,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将“认同感”转化成行动力。
从育人的角度统筹目标体系,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群,真正让思政课改革满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引导同学们在走出“思政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时书写“小我”融入“大我”的奋斗篇章,让思政教育与强国建设深度融合。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六要”原则,构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试行“学生-专家-教师”的多元评价体系,推动“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
2023年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围绕“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机制不够完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教学质量评价中心、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等多部门协同,直击分层分类开展思政课综合改革、探索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显着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覆盖率等痛点难点。
牢记高校育人使命,是这场思政课改革的起点。五年来,一项项思政教改措施落地生根。
曾在五年前座谈会上发言的92岁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林泰看到学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愈发完善、力量日益壮大,激动地说,“思政课无论在理论深度,还是与实践和学科相结合上,质量都有大大提高,年轻教师也正在按总书记要求成长起来,我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艾四林同样深有感触,“这五年,办好、教好、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氛围更浓、条件保障更实、成效更好,思政课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经管学院学生马静怡眼中,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是套话的堆砌,也不是理论的简单介绍,而是理解中国发展的一把钥匙。
这股力量,也蔓延到全校各院系。随着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有力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清华园里同向同行,“一院一策”“一师一档”,通过顶层规划推动协同创新,实现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
这股力量,更在兄弟院校中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这个春天,学校收到一封来自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感谢信。信中说,“感谢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将优质课程资源同步共享,将原汁原味的课同步给我校师生,给宁波大学师生带来了别样的思政课‘体验’,也推动了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思政实践课支队赴河北沧州开展社会实践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不能孤立于专业之外,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更强动力。作为加强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一环,清华“思政实践”课程是“校园+社会”育人模式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政教育与强国建设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推动“理论小课堂”真正融入于校园围栏以外的“社会大课堂”。
去年暑期,“思政实践”课程共组织440余个支队实地调研。来自各院系、校机关、后勤等部门的300余名教职工深入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共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今年夏天,“思政实践”课程进一步整合资源、升级改版,230个支队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线,分为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建设四个板块16个主题,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讲座、实践调研、小班辅导、报告总结等环节,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悟透“有字之书”、融通“无字之书”。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在推进思政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航行路上,清华将继续踔厉奋发、一往无前,善用“大思政课”为党育新人、为国育大才,推进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