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4日,在文科图书馆叁层看书的间歇,我刷起了朋友圈,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我何不也注册一个公众号?把平时阅读的高品质内容传播出去。我日常极爱阅读和新媒体,在清华学习的也是新媒体专业方向,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外,深感有必要通过亲身实践来探索新型传播平台的奥秘。
说做就做!一番沉思后脑子里蹦出了&濒诲辩耻辞;灼见&谤诲辩耻辞;二字,旋即也冒出了最初的那句介绍&濒诲辩耻辞;阅读灼见,拓展视野,延展生命体验,发掘你自己&谤诲辩耻辞;。很快完成注册后,我在当天推送了第一篇文章《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
彼时至今日,一年多的时间累积超过45万读者关注,每天更新&濒诲辩耻辞;灼见&谤诲辩耻辞;成为我的必修课。经常有人问我&濒诲辩耻辞;会不会感到累?觉不觉得枯燥?&谤诲辩耻辞;我喜欢把这段实践之路称为&濒诲辩耻辞;一个人的风花雪月&谤诲辩耻辞;,有的何止是浪漫,每一天&濒诲辩耻辞;灼见&谤诲辩耻辞;的实践,让我在细读人生中的那些关键词,比如尝试、专注、敏感、速度、迷茫、困惑、理想……这些词语在现实中是如此鲜活热烈而又透彻骨髓。
&濒诲辩耻辞;灼见&谤诲辩耻辞;因热爱而生,有我个人的浓厚印迹,但渐渐地,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我曾收到成都七中一位高中生的消息&濒诲辩耻辞;灼见陪伴我走过了半个高叁,总是给我收获和心得,虽然现在很奔波也很充实,想要一本纸质版的灼见收藏纪念&谤诲辩耻辞;;大二的学妹告诉我,她爸爸给她推荐了&濒诲辩耻辞;灼见&谤诲辩耻辞;,说&濒诲辩耻辞;这是一个高品质的平台&谤诲辩耻辞;;一位博士师兄的手绘清华图片,通过&濒诲辩耻辞;灼见&谤诲辩耻辞;得到广泛传播;同学告诉我,偶然发现她在斯坦福的同学都订阅了&濒诲辩耻辞;灼见&谤诲辩耻辞;;当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发生时,维吾尔族兄弟发来消息&濒诲辩耻辞;我也是穆斯林,我反对极端恐怖主义,也绝不崇尚暴力,希望‘灼见’能传播我们的声音&谤诲辩耻辞;;一位年近八旬的中科院退休老师,多次回复消息,既有鼓励也有批评;不久前,我收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的邀请,参加&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专题吹风会……这种责任感让我认识到,源于我个人的自媒体&濒诲辩耻辞;灼见&谤诲辩耻辞;,属于社会,属于每一个喜爱它的人。
何其有幸!在媒体格局的风云变幻中,能亲身沉浸在新媒体领域,洞悉传播的奥秘,发现新现象、新特征、新规律!在我的导师的关心指导下,我把基于&濒诲辩耻辞;灼见&谤诲辩耻辞;的实践拓展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我是一名来自鄂西山区恩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能进入清华学习,心里无限感激,也倍加珍惜在清华的时光,更切身体会到清华园是一个梦想的嘉年华&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她的底蕴、纯粹足以支撑起一生的梦想。学无止境,毕业后,我将带着在清华的所学,将学习贯彻一生,做到&濒诲辩耻辞;心存平民喜悲,胸怀家国天下&谤诲辩耻辞;,不惧渺小,不畏偏见,用&濒诲辩耻辞;行胜于言&谤诲辩耻辞;的清华精神去犁出一片崭新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