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届世博会上都有一个传统,各参展国在举办期间选择特定日期作为本国的馆庆日,有参展国在展馆及世博会园区内集中主办各项文化活动或开展国际交流,展现本国的文化形象和国家意志,这一天就被称为该国的&濒诲辩耻辞;国家馆日&谤诲辩耻辞;。2015年6月8日,在意大利米兰2015世博会开幕一个多月后,迎来了中国的国家馆日。这也成为设计总监杜异、艺术总监张月领衔的清华美院设计团队的设计智慧一次面向世界的集中展示。
今年5月,历经两年多设计、近一年建造的中国馆,以4590平方米的第二大外国自建馆亮相米兰世博会。&濒诲辩耻辞;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独立自建馆的形式参加海外的世博会,在发布投标公示的半年前,清华美院设计团队早已投入了工作,我们组建了最有实力的团队,共同经历了漫长、艰苦但有激情的创作过程,&谤诲辩耻辞;清华美院副院长苏丹这样总结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经历。围绕此次世博会的农业主题,主创团队致力于呈现出中国几千年积累的农业文明,完美展现了当代中国以热情开放、亲和自然的姿态,屹立东方,拥抱世界。
“如今的中国馆,是我们团队历经30~40个不同方案讨论后共同选择的结果,我们希望通过一个更哲学、更抽象的概念来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也就是‘天、地、人、和’的概念,”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设计主持建筑师、清华美院副教授陆轶辰说。最终,中国馆在面对场地南侧主入口和北侧景观河的两个主立面分别拓扑了“山水天际线”和“城市天际”的抽象形态,并以“loft”的方式生成了展览空间;最后在南向主立面上,推出3个进深不同的“Deep Facade”,形成“群山”效果,以此向中国传统的抬梁式木构架屋顶致敬。在建筑材料上,竹子在中国馆得到运用,既能体现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又可以确保大空间的节能环保。
走入中国馆,无论是贴近自然、原生态设计的开放用餐区,还是以&濒诲辩耻辞;盛夏&谤诲辩耻辞;为主题、色彩热情浓郁的宴会厅,以及融入中国24节气元素进行色彩及意向图样的艺术创作,都使中国独有的文化与室内展陈进行了艺术化的融合。这是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汪建松带领的室内设计团队的成果。他们的设计消融了室内与室外、建筑与景观的界限,把古老的中国文明带到了浪漫热情的地中海。汪建松说,&濒诲辩耻辞;用空间打动人,让情感和记忆自然发生,这便是我们最想体现的精髓。&谤诲辩耻辞;
此外,中国馆前区约1000平米的室外园林景观的设计者,是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景观设计负责人、清华美院环境艺术系副教授崔笑声。谈到设计理念,崔笑声说:&濒诲辩耻辞;在设计之前,团队就达成共识。我们不做中国符号的中国馆,也不做宣教式的中国馆,而要呈现一个新的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形象。&谤诲辩耻辞;
由清华美院副教授周艳阳领导的团队承担的中国馆展示设计同样以&濒诲辩耻辞;天地人和&谤诲辩耻辞;的思想贯穿其中。在展陈设计中,&濒诲辩耻辞;天&谤诲辩耻辞;主题展区用24节气表达中国人对于自然的尊重;&濒诲辩耻辞;人&谤诲辩耻辞;主题展区围绕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濒诲辩耻辞;地&谤诲辩耻辞;主题展区展示华夏大地山川河流地貌的多样性,以及农民劳作丰收的壮观场景;&濒诲辩耻辞;和&谤诲辩耻辞;主题影像厅将以鲜明的故事线描述中国人在发展农业、获取粮食和食品的同时,寻找与自然和谐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思索。周艳阳说:&濒诲辩耻辞;我们在紧密而繁杂的工作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世博展示已经完全进入‘体验’时代,因此我们希望颠覆以往展示设计的形态,而从设计之初就着力为观众提供的是某种感官或行为体验上的可能。&谤诲辩耻辞;。
自米兰世博会开幕以来,每天都有约1万人次观众光顾中国馆,感受其中所展示的几千年中国农耕文明。中国馆的设计建造得到了包括米兰世博会组委会在内的中、外各界人士关注。值得回忆的是,1951年中国第一次参加世博会,当时的中国馆总设计师正是中央工艺美院(清华美院的前身)已故老院长张仃先生;从那时起,清华美院与世博中国馆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渊源。
苏丹说:&濒诲辩耻辞;清华美院最大的优势就是综合实力,集合了很多专业,无论建筑、室内、景观,还是展陈、视觉、多媒体,我们每一个方面的实力都非常雄厚,而且我们也有很好的技术支撑,这决定了最终效果的实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清华美院多位师生参与其中,设计世博会中国馆不仅证明了学院的实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一批年轻教师和学子的创新、创意能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青年教师和清华学子崭露头角,勇于挑战重大项目和任务,为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谤诲辩耻辞;